- 1、求英雄故事或事迹
- 2、江油关守将马邈真的是不战而降吗?为什么呢?
- 3、求英雄故事或事迹
- 4、诸葛瞻七万雄兵,为何还打不过邓艾的两千残兵?
空灵号小编整理了以下关于 [] 一些相关资讯,欢迎阅读!
调校三国,三国三校深度攻略
在纷繁复杂的手游市场中,《调校三国》以其独特的策略和养成玩法,吸引了大量玩家的关注。这款游戏不仅重现了三国时期的辉煌历史,更是将“三国三校”这一创新概念融入其中,为玩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游戏体验。以下是对《调校三国》及其核心玩法“三国三校”的深度攻略玩家快速上手,称霸三国。
一、游戏背景与世界观
《调校三国》以东汉末年为背景,玩家将扮演一位乱世英雄,通过招募名将、策略布局、发展经济等手段,逐步统一天下。游戏中,“三国三校”作为核心玩法之一,将历史与现实巧妙结合,玩家需在不同的学校中学习不同的技艺,以提升武将的属性和技能,为争霸之路增添助力。
二、三国三校系统详解
《调校三国》中的“三国三校”分别指魏、蜀、吴三国的三大名校,每所学校都有其独特的技艺和教学模式。
魏之“铁血军校”:侧重于武力训练,提升武将的攻击和防御能力。在这里,玩家可以学习到各种近战和远程战斗技巧,让麾下的武将成为战场上的一柄利剑。
蜀之“智谋书院”:专注于策略与智慧的培养,提升武将的智谋和计策成功率。在这里,玩家将领略到三国时期的各种智谋策略,学会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局势中运筹帷幄。
吴之“水师学院”:专注于水战技能的培养,提升武将的水上作战能力。在吴国的学校里,玩家可以学习到如何利用水军进行快速移动和攻击,以及如何在江河湖海上建立强大的水上防线。
三、如何高效利用三国三校系统
求英雄故事或事迹
英雄人物有很多,我佩服的有霍去病,李广,郭子仪,岳飞,戚继光,今天我要给你讲的却是陈汤的故事。
陈汤,字子公,山阳瑕丘(今山东兖州北)人,西汉大将. 陈汤少年时喜欢读书,作文思路开阔,但因家庭贫困,有时靠乞讨度日,所以陈汤不为乡里看重.后来他流浪到长安,认识了富平侯张勃,张勃觉得他很有才能.初元二年(前47年),汉元帝下诏,要求公侯大臣推荐年轻的人才,张勃便向朝廷推荐了陈汤.在等待分配期间,他的父亲去世,陈汤听到了死讯,没有奔丧回家.那个时代对奔丧,守孝十分看重.陈汤就因为这件事被人检举为缺乏起码的孝道,不遵守常规行事,于是朝廷又谴责张勃,以他举荐不当而削减了他的食邑二百户,同时将陈汤拘捕下狱.后来又有人大力举荐,陈汤终于被任为郎官.陈汤主动请求出使外国,几年后被任为西域都护府副校尉,与校尉(正职)甘延寿奉命出使西域.
当时西域的情况较为复杂.宣帝时期匈奴内乱,五个单于争夺王位,其中郅支单于以武力兼并呼偈,坚昆,丁令三国,日益强盛,先困厚汉朝的使者江乃始,后又杀死使者谷吉.郅支单于自知有负于汉朝,害怕汉朝出兵报复,就向西跑到康居(今新疆北境至俄领中亚).康居王尊敬郅支,将女儿给他做妻子.郅支便借兵多次袭击邻国乌孙,深入到赤谷城(今山西孝义县西)杀掠人口,抢夺牲畜财物.乌孙不敢还击,而是远远地逃避,于是郅支拥有千里之远的势力范围,自以为大国之主,很不尊重康居王,竟至一怒之下杀死了康居王的女儿,贵人等数百人,还把一些尸体支解后扔进都赖水中.同时他又派出使者到阖苏,大宛等国,胁迫他们年年给他进贡.那些小国不敢不给.汉朝也曾三次振出使者到康居,索要使者谷吉等人的尸体,郅支非但不给,而且侮辱汉使,以嘲讽的口吻说:"居困厄,愿归计强汉,遣子入侍 ."(《汉书·傅常郑甘陈段传》)汉使听出他的言外之意,还有取代皇帝的野心,真是狂妄至极.
陈汤与甘延寿了解了郅支单于的这些情况后,于建昭三年(前36年)出兵西域(参见陈汤灭郅支单于之战).
陈汤为人"沉勇有大虑,多策谋,喜奇功."(《汉书·傅常郑甘陈段传》)每当路过城镇或高山大川时,他都登高远望,认真观察,记忆.这次出使西域,只带着一支护卫军队,而不是征讨大军.当他们走出国境时,陈汤便对甘延寿说:"郅支单于剽悍残暴,称雄于西域,如果他再发展下去,必定是西域的祸患.现在他居地遥远,没有可以固守的城池,也没有善于使用强弩的将士,如果我们召集起屯田戍边的兵卒,再调用乌孙等国的兵员,直接去攻击郅支,他守是守不住的,逃跑也没有可藏之处,这正是我们建功立业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啊!"甘延寿认为他的分析很有道理,便说要奏请朝廷同意后行动.陈汤说:"这是一项大胆的计划,那些朝廷公卿都是些凡庸之辈,一经他们讨论,必然认为不可行."甘延寿考虑还是应该履行奏请的手续,这时他得病了.陈汤等了一天又一天,焦急之中便果断地采取了假传圣旨的措施,调集汉朝屯田之兵及车师国的兵员.甘延寿在病榻上听到这一消息时大吃一惊,想立即制止陈汤这种犯法的举动,陈汤愤怒地手握剑柄,以威胁的口气呵叱延寿:"大军已经汇集而来,你小子还想阻挡大军吗不抓住战机出击,还算什么将领"甘延寿只好依从他,带领起各路,各族军兵四万多人,规定了统一的号令,编组了分支队伍序列,大张旗鼓向北进发.
甘延寿与陈汤将大军分为六校,三校走南道,过葱岭(喀喇昆仑山脉西部)经大宛;另三校走北道,入赤谷,过乌孙与康居境,陈汤沿路捕获康居副王的亲属及一些贵族,经过解释,他们愿做向导,并将郅支的情况作了详细介绍.而后大军便直抵郅支城都赖水边,在距城三里远的地方安营布阵.只见城头上彩旗飘展,数百名披甲兵士登高守备,有的向汉军招手挑逗,甘延寿与陈汤观察之后便令军士四面包围其城,以箭杀伤守城兵士,于是展开了一场对射.
郅支单于得到汉军进攻的消息时,先打算逃跑,因为他怀疑康居人对他怀恨在心,有做汉军内应的人.可是又听说乌孙等国也发兵参战,他便有走投无路之感.带了一些人走出去又返回来,说:"不如坚守.汉兵远来,不能久攻."(《汉书·傅常郑甘陈段传》)
当汉兵猛烈攻城时,郅支单于身穿甲衣带领他的妻妾数十人一齐登上城楼,他的妻妾也都拉弓射箭.攻城的飞箭射死他几个妻妾,又射中了他的鼻子.郅支便发怒了,下楼骑马跑回了他的宫室.第二天,陈汤命令将士四面齐用火攻,又击鼓助威,汉只冒着烟火突破外围的木栅,并且趁机冲进土城.郅支单于身边只有男女数百人及一些吏士,毫无抵御能力.汉兵勇猛击杀,将郅支刺死.军候杜勋割下郅支单于的首级,又从狱中解救出两名汉朝的使者,从宫中搜出已故使者谷吉所带的文书信件.人城将士搜捕敌军,诛杀了郅支单于的妻妾,太子以及得封的王公等共一千五百一十八人,生擒官吏一百四十五人.另外俘虏敌兵一千余人,都交给了参与打击郅支的小国军队.
这次胜利,结束了西汉与匈奴的百年战争(参见西汉与匈奴的战争),为遇难受辱的汉使报仇雪恨,提高了汉朝在西域各国的威信.
胜利后陈汤拿这单于的首级去见皇帝,并说出了以下即使是千百年后,我们读起来仍然热血沸腾的话:
臣闻天下之大义当混为一,昔有唐虞,今有强汉.匈奴呼韩邪单于已称北藩,唯郅支单于叛逆,未服其辜.大夏之西,以为强汉不能臣也.郅支单于惨毒行于民,大恶通于天.臣延寿,臣汤,将义兵,行天诛.赖陛下神灵,阴阳并应,天气精明陷阵克敌,斩郅支首及名王以下,宜县头蛮夷槁街邸间,以示万里,明犯强汉者,虽远必诛!"
“明犯强汉者,虽远必诛!”---这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令人热血沸腾的豪言壮语。
江油关守将马邈真的是不战而降吗?为什么呢?
公元263年,钟会率领大军,和姜维对峙于剑阁,而邓艾却另辟蹊径,率领自己的军队偷渡阴平,攀登小道,凿山开路,越过七百余里荒无人烟的崇山峻岭,到达益州腹地江油。演义中,江油守将马邈听闻曹魏军队到来,并未做抵抗,不战而降。正史上,马邈也是不战而降吗?
正史上,马邈不是不战而降,而是经过一番苦战,力尽不敌而降的。演义中对马邈的描述,故意把马邈贬低了,我们被演义误导了,“冤枉”马邈了。下面依据《三国志》中相关描述,分析如下。
其一,马邈主动出击,伏击田章,却被击败。
据《三国志.钟会传》中记载,当时邓艾并非孤军奋战,钟会也派出自己的部将田章,配合邓艾,从剑阁西边,绕道小路,向江油进发。田章行军路线比邓艾的好走,率先到达江油。而江油守将马邈,早已探知到曹魏将领田章前来偷袭江油。于是他提前在半路上设下埋伏,这支伏兵足足有三校,大概3000多人(三国时期,一校大约 1000人左右)。那么当时江油能有多少兵丁呢?蜀汉兵力不多,像江油这样的后方关隘,都会设置关都尉,他管辖的军队最多不会多于5000人。
当时,大将军姜维率领主力,在剑阁和钟会对峙,可能抽调各地军队。江油实际军队可能少于5000人。他主动出击,派出3000军队,伏击田章。如果战胜,消灭远道而来的田章军队,江油就可能转危为安。而马邈战败了,损失惨重,这3000军队,大概只剩下了数百残兵败将。他匆忙率领这些残兵败将,退回江油,固守江油。《三国志.钟会传》中记载如下:
会遣将军田章等从剑阁西,径出江由。未至百里,章先破蜀伏兵三校,艾使章先登。遂长驱而前。
其二,马邈在战败后,弹尽粮绝,不得已投降邓艾的。
马邈战败,退回江油,准备固守江油。“福无双至,祸不单行”,此时江油城外,不但有田章的军队,还有偷渡阴平的邓艾大军。双方会师,军队合在一起,具备了夺取江油的实力。田章军事实力如何,我们不得而知,邓艾军事才能,有目共睹。他曾经和蜀汉大将军姜维大战多次,胜多负少。姜维伐魏,大部分失利战败,都有邓艾的影子。
当时,蜀汉能和邓艾一较高下的大将,也只有姜维了。可是,姜维此时在剑阁,和曹魏大将钟会对峙,分身乏术,抽不出身,没办法来到江油和邓艾大战三百回合。此时的江油守将马邈,估计连战场也没上过几次,军事水平低下,连伏击田章都遭到大败,他怎么可能是久经沙场的邓艾对手呢。
邓艾在经过崇山峻岭,到达蜀汉腹地江油时,守将马邈刚刚伏击田章失利,士气低落,弹尽粮绝,不得不出城投降。他不是在曹魏军队来到时,直接献城投降的,而是经过了一番苦战,最后才投降的。
演义中马邈形象
而三国演义中,刻画的江油守将马邈,却是这么一个贪生怕死之人。他听闻东川丢失后,只是简单整顿军务,提防大路,想着有大将军姜维在剑阁,感觉自己无所谓。他照旧和自己的妻子李氏饮酒作乐,李氏多次劝说,他也不听。突然,邓艾率领2000余人,从小路来到江油,冲进城里。
如果此时马邈组织军队,也不是没有机会围剿邓艾的2000军队的,然而他却惊慌失措,号召全城老百姓,及自己的本部人马,归顺了邓艾。邓艾得到江油的兵马及粮草补充,用马邈为向导,向成都进发。此时,马邈妻子李氏,羞于马邈叛变,自缢而亡。邓艾感慨李氏贤惠,厚葬了她,还亲自祭奠。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:
艾准其降。遂收江油军马于部下调遣,即用马邈为乡导官。忽报马邈夫人自缢身死。艾问其故,邈以实告。艾感其贤,令厚礼葬之,亲往致祭。
演义中这段描述,明显和《三国志》中记载有出入,把江油守将马邈刻画成一个不思进取,得过且过,在邓艾大军来到江油时,无心抵抗,直接率部投敌。他的妻子李氏自缢,更是为了衬托出马邈的无耻。
而正史上,马邈还是经过一番苦战,在最后大势已去的情况下,他才归顺邓艾的。因此,演义中,过分贬低了马邈了,我们被演义误导了。
求英雄故事或事迹
英雄人物有很多,我佩服的有霍去病,李广,郭子仪,岳飞,戚继光,今天我要给你讲的却是陈汤的故事。
陈汤,字子公,山阳瑕丘(今山东兖州北)人,西汉大将. 陈汤少年时喜欢读书,作文思路开阔,但因家庭贫困,有时靠乞讨度日,所以陈汤不为乡里看重.后来他流浪到长安,认识了富平侯张勃,张勃觉得他很有才能.初元二年(前47年),汉元帝下诏,要求公侯大臣推荐年轻的人才,张勃便向朝廷推荐了陈汤.在等待分配期间,他的父亲去世,陈汤听到了死讯,没有奔丧回家.那个时代对奔丧,守孝十分看重.陈汤就因为这件事被人检举为缺乏起码的孝道,不遵守常规行事,于是朝廷又谴责张勃,以他举荐不当而削减了他的食邑二百户,同时将陈汤拘捕下狱.后来又有人大力举荐,陈汤终于被任为郎官.陈汤主动请求出使外国,几年后被任为西域都护府副校尉,与校尉(正职)甘延寿奉命出使西域.
当时西域的情况较为复杂.宣帝时期匈奴内乱,五个单于争夺王位,其中郅支单于以武力兼并呼偈,坚昆,丁令三国,日益强盛,先困厚汉朝的使者江乃始,后又杀死使者谷吉.郅支单于自知有负于汉朝,害怕汉朝出兵报复,就向西跑到康居(今新疆北境至俄领中亚).康居王尊敬郅支,将女儿给他做妻子.郅支便借兵多次袭击邻国乌孙,深入到赤谷城(今山西孝义县西)杀掠人口,抢夺牲畜财物.乌孙不敢还击,而是远远地逃避,于是郅支拥有千里之远的势力范围,自以为大国之主,很不尊重康居王,竟至一怒之下杀死了康居王的女儿,贵人等数百人,还把一些尸体支解后扔进都赖水中.同时他又派出使者到阖苏,大宛等国,胁迫他们年年给他进贡.那些小国不敢不给.汉朝也曾三次振出使者到康居,索要使者谷吉等人的尸体,郅支非但不给,而且侮辱汉使,以嘲讽的口吻说:"居困厄,愿归计强汉,遣子入侍 ."(《汉书·傅常郑甘陈段传》)汉使听出他的言外之意,还有取代皇帝的野心,真是狂妄至极.
陈汤与甘延寿了解了郅支单于的这些情况后,于建昭三年(前36年)出兵西域(参见陈汤灭郅支单于之战).
陈汤为人"沉勇有大虑,多策谋,喜奇功."(《汉书·傅常郑甘陈段传》)每当路过城镇或高山大川时,他都登高远望,认真观察,记忆.这次出使西域,只带着一支护卫军队,而不是征讨大军.当他们走出国境时,陈汤便对甘延寿说:"郅支单于剽悍残暴,称雄于西域,如果他再发展下去,必定是西域的祸患.现在他居地遥远,没有可以固守的城池,也没有善于使用强弩的将士,如果我们召集起屯田戍边的兵卒,再调用乌孙等国的兵员,直接去攻击郅支,他守是守不住的,逃跑也没有可藏之处,这正是我们建功立业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啊!"甘延寿认为他的分析很有道理,便说要奏请朝廷同意后行动.陈汤说:"这是一项大胆的计划,那些朝廷公卿都是些凡庸之辈,一经他们讨论,必然认为不可行."甘延寿考虑还是应该履行奏请的手续,这时他得病了.陈汤等了一天又一天,焦急之中便果断地采取了假传圣旨的措施,调集汉朝屯田之兵及车师国的兵员.甘延寿在病榻上听到这一消息时大吃一惊,想立即制止陈汤这种犯法的举动,陈汤愤怒地手握剑柄,以威胁的口气呵叱延寿:"大军已经汇集而来,你小子还想阻挡大军吗不抓住战机出击,还算什么将领"甘延寿只好依从他,带领起各路,各族军兵四万多人,规定了统一的号令,编组了分支队伍序列,大张旗鼓向北进发.
甘延寿与陈汤将大军分为六校,三校走南道,过葱岭(喀喇昆仑山脉西部)经大宛;另三校走北道,入赤谷,过乌孙与康居境,陈汤沿路捕获康居副王的亲属及一些贵族,经过解释,他们愿做向导,并将郅支的情况作了详细介绍.而后大军便直抵郅支城都赖水边,在距城三里远的地方安营布阵.只见城头上彩旗飘展,数百名披甲兵士登高守备,有的向汉军招手挑逗,甘延寿与陈汤观察之后便令军士四面包围其城,以箭杀伤守城兵士,于是展开了一场对射.
郅支单于得到汉军进攻的消息时,先打算逃跑,因为他怀疑康居人对他怀恨在心,有做汉军内应的人.可是又听说乌孙等国也发兵参战,他便有走投无路之感.带了一些人走出去又返回来,说:"不如坚守.汉兵远来,不能久攻."(《汉书·傅常郑甘陈段传》)
当汉兵猛烈攻城时,郅支单于身穿甲衣带领他的妻妾数十人一齐登上城楼,他的妻妾也都拉弓射箭.攻城的飞箭射死他几个妻妾,又射中了他的鼻子.郅支便发怒了,下楼骑马跑回了他的宫室.第二天,陈汤命令将士四面齐用火攻,又击鼓助威,汉只冒着烟火突破外围的木栅,并且趁机冲进土城.郅支单于身边只有男女数百人及一些吏士,毫无抵御能力.汉兵勇猛击杀,将郅支刺死.军候杜勋割下郅支单于的首级,又从狱中解救出两名汉朝的使者,从宫中搜出已故使者谷吉所带的文书信件.人城将士搜捕敌军,诛杀了郅支单于的妻妾,太子以及得封的王公等共一千五百一十八人,生擒官吏一百四十五人.另外俘虏敌兵一千余人,都交给了参与打击郅支的小国军队.
这次胜利,结束了西汉与匈奴的百年战争(参见西汉与匈奴的战争),为遇难受辱的汉使报仇雪恨,提高了汉朝在西域各国的威信.
胜利后陈汤拿这单于的首级去见皇帝,并说出了以下即使是千百年后,我们读起来仍然热血沸腾的话:
臣闻天下之大义当混为一,昔有唐虞,今有强汉.匈奴呼韩邪单于已称北藩,唯郅支单于叛逆,未服其辜.大夏之西,以为强汉不能臣也.郅支单于惨毒行于民,大恶通于天.臣延寿,臣汤,将义兵,行天诛.赖陛下神灵,阴阳并应,天气精明陷阵克敌,斩郅支首及名王以下,宜县头蛮夷槁街邸间,以示万里,明犯强汉者,虽远必诛!"
“明犯强汉者,虽远必诛!”---这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令人热血沸腾的豪言壮语。
诸葛瞻七万雄兵,为何还打不过邓艾的两千残兵?
在三国历史上,邓艾偷袭阴平,奇袭成都,一举击败诸葛亮之子诸葛瞻率领的御林军,逼迫刘禅开城投降,可谓是我国历史上速战速决的的传奇之战。此战可谓成就了邓艾的不世之功,同时也让诸葛瞻落得了一个“虎父犬子”的坏名声。那么,绵竹之战是否真的如《三国演义》中所述诸葛瞻7万雄兵不敌邓艾2000残兵吗?这样一出口,我自己都笑了!今天,我们就一起通过历史的蛛丝马迹来探究其中的历史真相!
公元263年,魏国的扛把子司马昭发动了灭蜀之战,派遣钟会、邓艾、诸葛绪三人率领大军攻蜀。在前期,由于刘禅没有听从姜维建议,最好防备工作,致使魏国的这三路大军一路上势如破竹。蜀军惨败,这时刘禅才忙命廖化增援姜维,派张翼和董厥到阳安关口防守钟会军。之后,蜀军在姜维的布防之下,才稳住了阵脚,将魏国大军阻于剑阁关外,不得前行。
此时,魏军攻关不克,孤军深入,运粮不济,钟会有意退兵。就在这关键时刻,邓艾提出了偷袭阴平,奇袭成都的计策。对此诸葛绪并不感冒,不与参与,而钟会派出田章从剑阁西的道路进攻江油,田章破蜀军三校。一校为1000人,田章能够破蜀军3000人,其兵力大约有5000人吧!其后,田章的军队受邓艾节度为先锋。随后,邓艾带领着自己的精锐一路上翻山越岭,越过700余里荒无人烟的险域,凿山开路,奇袭江油,江油守军不战而降。随后,邓艾与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带领的御林军大战于绵竹,诸葛瞻战死,邓艾占领绵竹,进逼成都,刘禅开城投降,蜀国灭亡。
绵竹之战可谓魏国灭蜀的关键一战,在《三国演义》中更是说诸葛瞻7万雄兵不敌邓艾2000残兵。那么,为何诸葛瞻的御林军就不敌邓艾的残兵呢?关于这个问题,我们需要从双方的兵力数、御林军的战斗力以及诸葛瞻的军事力量三个方面做一个说明。一双方的兵力数,在很多人眼中认为是诸葛瞻7万雄兵VS邓艾2000残兵,实则不然!首先,在王隐《蜀记》中有明确记载:“又遣尚书郎李虎送士民簿,领户二十八万,男女口九十四万,带甲将士十万二千,吏四万人,米四十馀万斛,金银各二千斤,锦绮采绢各二十万匹,馀物称此。”《晋书》上甚至记载:“计蜀战士九万,居守成都及备他郡不下四万,然则余众不过五万。”
也就是说当时蜀国总兵力也就在10万左右,并且大部分都在剑阁阻击钟会大军,在成都周边不到5万兵力。这5万人还被刘禅派出大部分支援姜维,并且还有一部分要防守成都周边的其它城池,真正能够调给诸葛瞻的兵力十分有限。因此,蜀国只好大赦囚徒,征集了一部分囚徒出战,最后甚至派出了御林军。诸葛瞻这支临时拼凑的军队估计最多在3万左右。而邓艾这边,在《三国志钟会传》里记载:“四年秋,乃下诏使邓艾、诸葛绪各统诸军三万余人。艾趣甘松、沓中连缀维,绪趣武街、桥头绝维归路,会统十余万众,分从斜谷、骆谷入。”由此可知邓艾原有3万多人,再加上钟会派给的5000人,邓艾大约有35000人。由于战损以及路上减员严重,估计到达绵竹之时大约有2万人左右。因此,真实的兵力对比可能是蜀汉3万人VS邓艾2万人。
二两军的战斗力对比,诸葛瞻带领的军队由御林军以及囚徒拼凑而成,囚徒的战斗力可想而知,而蜀汉的御林军也是个纸老虎。这支御林军大部分时间都是守卫皇宫,鲜有实战经验,在少有的实战中,御林军的统帅向宠曾带领御林军征讨蛮族叛乱,最后向宠竟然战死了,能让自己的统帅战死,御林军的战斗力可见一斑。而邓艾所率领的魏兵都是百战之兵,战斗力强悍!
三双方统帅的军事能力,诸葛瞻虽为诸葛亮的儿子,但是作为官二代,没有实战经验,并且其性格优柔寡断,不仅不听黄遵占领有利地形阻击邓艾大军的建议,而且还不据城死守,非要跟邓艾在绵竹城外野战,可谓漏斗百出,其军事能力可见一斑。而邓艾可是久战沙场的老将,军事能力毋庸置疑,两人孰高孰低,不言而喻!
最后的结果是诸葛瞻带领着3万人,凭着自己的勇气与邓艾率领的2万人血战,在前期由于蜀军的兵力优势以及决心,还是打退了邓艾的大军。在此关键时刻,邓艾大怒,扬言要斩邓忠、师纂,命二人再战以将功补过。结果二人大破蜀军,斩杀诸葛瞻及张遵、黄崇等人,魏军攻占绵竹,直逼成都,刘禅开城投降,蜀国灭亡!